媒体马院
之江策:调查研究需在落实好四个“要”上下功夫
作者:时间:2023年05月06日 09:10阅读:
观察正不正确、认识深不深刻、效果管不管用、方法对不对路,关键在于有没有进行调查研究,更在于有没有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本质上深刻揭示了“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的大道理,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调查研究始终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法宝,是准确把握复杂多样变幻莫测世界的继而做出科学决策的可靠保证,也是指引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因此,想要把调查研究贯彻落到实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进而更好为科学决策服务,就必须在落实好四个“坚持”上下功夫:即要以坚持问题意识为导向,要以践行群众路线为核心,要以强化作风建设为原则,要以坚持系统思维为保障。
一、要以坚持问题意识为导向
调查研究重在解决实际问题。问题来源于实践,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问题,可以说,一部社会的发展史就是在发展中不断解决问题的历史。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才能对发展中遇到的难点、痛点、热点等问题进行回应,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第一,调查研究,重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决真问题。问题即矛盾,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彻底消灭矛盾,对矛盾的问题的解决,就是抓住了影响事物发展的真问题、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的真正目的,就在于对事物的真相和全貌认识更加全面,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更加深刻,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研究更加透彻。如果看问题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浅尝辄止,那么,在调研中就会看不到实物的全貌,盲人摸象,只能一事无成。
在现实调研中,领导干部要实现上述良好的效果,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直面问题,在调研活动中尽量抓住关键性、全局性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指出的:“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毫无疑问,老百姓所关心和期盼的事情,往往就是现实中影响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关键性、全局性问题。那么,为了客观、准确了解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事情,在调研中就要有敢于直面问题的魄力。
因此,要“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开展调研,防止嫌贫爱富式调研”。这就要求打破常规,不能按照“既定路线”,要随机调研,到一些没有任何准备的地方去调研,“打一个措手不及”,这样才能把一些真问题、实问题拿到桌面上来。这样既避免了诸多假问题、虚问题,又避免了重复调研、扎堆调研。因此,调查研究要“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为科学决策服务”。
第二,调查研究应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要吃透调研的成果。调查研究要求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要摒弃一切脱离实际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反对本本主义这一思维定式。毛泽东的《矛盾论》是关于正确处理好事物矛盾问题的经典文本,深刻揭示了事物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进入21世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这些事件有的是老问题,有的是新问题;有的是人民内部问题,有的是有组织的社会犯罪,对于这些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不同事件的性质,对群众正当的合法权益等受到损害要采用民主的方式加快解决,合法利益诉求要尽快责令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对贪腐腐败分子和对危害公共安全财产等事件要采用专政的方式依法制裁。切忌采用“一刀切”的简单、粗暴、野蛮等方式不分主次、激化矛盾,伤了群众的心,寒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新的机遇、任务、阶段、要求和环境的转变,意味着问题更加五花八门、纷繁复杂。加之新旧问题叠加、大小问题交汇,就更容易陷入问题的“迷宫”。因此,开展调查研究,一方面,要把握“实事”。要始终根据变化了的中国实际提出新的观点,找出新的解决对策。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最大实际是社会主义矛盾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直奔问题去,对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展开大排查,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一纸空谈。同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另一方面,要善于“问是”。准确把握“实事”是前提,“求是”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超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能“拖后”,阻碍生产力发展,否则必然在实际工作中碰壁。
因此,要在新时代“变”中把握好“不变”,这就要求既要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又要保持政治上的战略定力,要根据中国变化了的实际,细心观察、三思而后行。一些领导干部对调查研究重视不够,有的同志“常年坐在办公室,很少下基层,很少接触群众,对下情若明若暗,接“地气”不够;有的一切从本本出发,唯上、唯书、不唯实”,“有的为了迎合或满足某种需要,说假话、大话、空话,甚至弄虚作假”,这都没有做到“实事”,更从根本背离了调查研究的初衷。如果对这些问题不重视、不警惕、不纠正,听之任之,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和不可估量的损失。
此外,还要进行研究,只调研不研究,就难以吃透调研的成果。《方案》指出:各级党委要“围绕做好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新时代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整体转型升级期和社会变革期,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就必须广泛进行调查研究,把握客观规律,既吃透上情,又弄清下情,才能最终作出符合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科学决策。
二、要以践行群众路线为核心
调查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法宝。调查研究要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个立场就是人民立场。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是“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大兴调查研究,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不拥护、不积极、不赞成、不高兴、不答应的一系列影响中国共产党良好形象的事件,着力打通人民群众对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收入、环境、公平、正义、法治等难题找出来,要多倾听民众的呼声,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从而更好地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
第一,调查研究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历史上,人民群众不仅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更推动社会变革。可以说,人民群众才是隐藏在舞台背后默默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真英雄”。正因为如此,“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只有在执政中依靠人民,才会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脱离人民,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新时代的中国矛盾错综复杂,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才智,这样才能调动亿万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积极性。
第二,调查研究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立说代言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追求。“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须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根基会动摇。正因如此,调查研究要站在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的制高点上,要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要眼睛向下,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这样群众的真实想法、群众的切身感受、群众的普遍愿望、群众的疾苦呼声才能跃然纸上。
第三,调查研究要甘愿拜人民群众为师。调查研究成效如何,不是领导干部说了算,最终评判者和衡量标准是人民。自觉拜群众为师,虚心向人民学习,是调查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查研究绝对不是逢场作秀,要让更过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群众更美好的生活期待,不尊重人民群众表达意愿不行,不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不行,不让人民群众参与各项决策部署也不行。只有“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这就要求要求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调查研究的大忌,必须在调查研究中要坚决摒弃。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领导干部要“营造和保持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的良好氛围”,提高政治站位和服务本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要以强化作风建设为原则
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受到各种错误消极思想的影响,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从主观臆断出发,这就偏离了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方向,妨碍了人们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而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本功,深入群众,走进基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才能“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反对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现实中对影响党的作风建设的形象主要体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四个方面。
第一,力戒形式主义。调查研究重在“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是我们党改进工作作风的最关键一招, 也是当前反对形式主义最为之有效的方法。调查研究不能老想着作秀,不能仅是为调研而调研,走形式,跑过场。不能“只有哗众取宠之心,毫无实事求是之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就是假的多、真的少;虚的多、实的少。如果假的、需的搞多了,真的实的少了,就会严重削弱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因此,进行调查研究:
首先,要避免不以解决问题为调研的现象。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刨根问底”,不能怕得罪人搞“一团和气”。“上车就睡觉,下车就尿尿;到了基层就拍照,回到单位啥也不知道”的轻视问题,敷在问题表面的现象一定要制止。决不能避实就虚,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堆砌拼凑。在调查研究中,既要调查正面的问题,更要聚焦短板问题,对现实中短板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要避免坐在办公室坐而论道的现象。2023年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回答中外记者见面会的一句话道出了党员干部应下沉一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必要性。他指出:“我长期在地方工作,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李强总理的讲话情真意切,直指干部作风建设中的庸政、懒政、不作为的现象。调查研究,必须要深入考察、实地走访调查,不能仅仅是拍拍照片,汇报一下工作调研任务就完成了,要对调研的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才能对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好的政策、好的办法。
最后,要避免基层负担过重的现象。凡是上级领导要检查,就要做好精心准备,这样无疑加重了基层的负担。由于有些领导下基层调研提前打好招呼,这样现实中存在的真问题就很难浮出水面。调研不是检查,如果到基层调研不能放下架子,而是“事前踩点”、“装模作样”、“不重运用”,最终只会让基层疲于应对,调查研究依旧最终还会沦落为不注重解决现实问题的形式主义。
第二,整治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纠治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整治官僚主义永远在路上,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官僚主义热衷高高在上的“官老爷”架子,往往高高在上、养尊处优、脱离群众,尤其是对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往往视若无睹、敷衍了事。由于恃权自重,做事情、想问题往往“拍脑袋”决策、听不进不同意见,仅凭个人习惯、经验、喜好作决策,搞“一言堂”。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上级要求往往力不从心,多唱高调、少落实、搞变通。由于作风漂浮,不愿意下基层,群众观念弱化,忘了“我是谁、为了谁”“从哪来、到哪去”的价值目标。如果任由官僚主义横行霸道,最终会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公信力,使我们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进入新时代,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依旧是人民群众的烦心事和糟心事。领导干部必须“要转换角色、走进群众,了解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发现和查找工作中的差距不足”,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服务意识要求更加强烈,对群众呼声麻木不仁要不得,对人民群众诉求得不到满意答复也要不得,要严格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当县委书记要跑遍所有村,当市委书记要跑遍所有乡镇,当省委书记要跑遍所有县市区”。唯有如此,真正搞清楚人民群众的所想所思所盼,针对问题的症结开出良好的“药方”,密切党群关系。
第三,避免教条主义。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古代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对权力的依附就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政治生活赖以存在的轴心。此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除了王朝贵族,普通家庭的人鲜有读书机会,那么,对知识的学习和诉求主要来自书本。长此以往,对书本的迷信和对权利的崇拜就在传统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唯上唯书不唯实”的陈旧思维定式也就积重难返。
坚持调查研究,就是要打破“唯上唯书不唯实”的陈旧思维定式,避免走向教条主义。教条主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脱离现实情况,不懂得变通,或者说盲目迷信书本、崇拜上级指示,不能不能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指导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国际的代表王明就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不能根据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照抄照搬俄国革命具体模式,由于脱离中国具体的革命环境和事实,犯了“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给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损失。毛泽东十分注重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 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他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对旧中国社会存在的各个阶级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特别是对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最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发展的具体道路。
进入新时代,中国所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既不是仿效欧美,也没有照搬前苏联,而是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突破,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的现代化之路,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的答案。但是中国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确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进行“顶层设计”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基础上开创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人没有做过,因此,“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第四,反对经验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验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能够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进行归纳总结。凭经验办事,至少可以让人少走不少弯路。但是,事物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仅凭经验认识事物,并不能充分了解事物的本质,也不能科学和准确的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唯经验是从,就会陷入经验主义。经验主义,是凭经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不科学的认识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相对,教条主义不注重调查研究,一切从“本本”出发,不能打破常规,始终不能突破条件、框框的束缚;经验主义也不重视调查研究,一切唯经验至上,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只直观理解,不能透过现象找到本质。经验主义习惯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一旦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凭经验解决了,就把经验固化下来,认为经验丰富了,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可熟不知,“正确的决策, 绝对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堆人, 不作调查研究, 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就能产生的, 它要在人民群众改革发展的实际中才能产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如果故步自封,不能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去认识社会,转变思维、大胆创新,就有可能陷入经验主义。实践证明,经验主义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把经验的东西当成是普遍真理生搬硬套,不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一定意义上说,调查研究就是社会实践。经验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调查研究则“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调查研究重视事物发展的过程,重视把对事物的认识从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并经过实践加以验证。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要始终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常“调”常“研”,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另一方面还要身体力行,“特别是对那些具有普遍性和制度性的问题、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关键性问题,以及难题积案和顽瘴痼疾等,要研究透彻、找准根源和症结”,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工作落地。
四、要以坚持系统思维为保障
治国理政是一个系统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的“坚持系统观念”是“六个坚持”其中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所谓“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物”。系统思维是把认识对象看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主张在动态中把握事物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规律,进而对事物的认识作出全面、客观的分析。《方案》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情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第一,调查研究要把握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首先站位高远,能够“观全局”,以及协调各个方面形成合力;同时,还要兼顾到局部的具体情况。调查研究越是系统、全面,提出的思路对策越科学。因此,调查研究要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了解情况,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对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问题,对涉及多个地区或部门单位的问题,上下协同、整体推动解决”,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答案。
第二,调查研究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首先要根据实际,立足当下,同时又要有一定的未来指向性,要有科学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调查研究是克服狭隘眼光、把握发展大势的科学方略。一方面,通过调查研究对事物当前的状态了如指掌;另一方面,还要善于观察事物的发展动态,揭示事物的前进方向,即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谋”。调查研究应切忌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能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洞见。
第三,调查研究要把握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把握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要求在调查中要提高研究对象的广泛性、问题的针对性、方法的灵活性,特别是对调查对象的性质、状态、特征等问题要进行细致观察,要“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才是真调研、管用的调研”。但是“一项决策作出后,光靠从会议到会议、从文件到文件,是不行的,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到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到市场社区,亲自察看、亲身体验,广泛听取基层同志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对政策的实施进行及时跟踪”。要把问题大小、轻重缓急调查清楚,然后再展开大讨论。围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重大课题,开展大调研、大讨论、大交流,拿出有分量的调研成果,推动形成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
第四,调查研究要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实际上是处理好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影响着其他次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的解决了,其他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开展调查研究,不但要围绕问题整体展开,还应抓住在人民群众中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矛盾尖锐的地方开展重点调研和攻关,要做到有的放矢、分清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使用力量。同时,还要兼顾次要矛盾问题的解决。调查研究中的任何不利于实事求是的行为都不能忽视。不同的时期,社会的主次矛盾都可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调查研究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也必然随之调整,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短板”。
第五,调查研究要把握好特殊和一般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这要求我们在调查研究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自然环境、省情市情、人文环境复杂多样,东部沿海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面临的问题必然相差甚远。因此,在调查研究中,要因地制宜、精准把脉,做到“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同时,还要在调研中不断“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举一反三,不断总结经验规律,针对现实中的典型案例,分析问题、剖析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待时机成熟,再通过研究,把工作的成效落地推广。
作者简介:张海波(1990—),男,山东昌乐人,法学博士,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温州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温州市“八八战略”评估研究中心温州大学分中心、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yl23455永利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等课题10余项,在《社会主义研究》《学术论坛》《广西社会科学》《黑龙江社会科学》《温州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项目名称:本文系2022年度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温州大学研究基地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原创性贡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q7SRDMb3IGwhSb8yN7qOw